半岛.体育 (中国) 官方网站川宁生物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医药中间体是用于药品合成工艺过程中的一些化工原料或化工产品,是生产化学原料药的关键起始原料,作为精细化工中重要组成部分,医药中间体逐渐成为各国发展化学工业的重点与核心。抗生素中间体作为医药中间体类的一类,品种繁多,主要分为两大类:-内酰胺类和非-内酰胺类,公司主要生产硫氰酸红霉素、6-APA、青霉素产品(青霉素G钾盐、青霉素G钠盐)、7-ACA、7-ADCA、D-7ACA等。其中硫氰酸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间体,7-ACA是绝大多数头孢类抗生素共同的中间体,6-APA是绝大多部分青霉素衍生物(西林类)的共同中间体。
抗生素中间体,作为抗生素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品,是制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抗生素需求的增长,抗生素中间体行业也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然而,由于环保法规的趋严和原料价格的波动,行业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近年来,全球抗生素中间体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主要受益于人口老龄化、疾病发病率上升以及新兴市场的需求增长。2022年我国抗生素市场规模达到1,945亿元,行业整体增速保持在4%以上,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加上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新医改和新农合政策的全面推进,预计未来抗感染药物的市场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在我国医药市场仍将占据重要地位。
目前,全球抗生素中间体市场呈现寡头竞争的格局,少数大型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这些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较强的研发能力,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并通过品质保证赢得市场。
抗生素药物的规范使用成为全球性的趋势,市场监管政策的不断加强和技术创新的持续升级正日益改变着抗生素用药结构和市场格局,未来全球抗生素市场的竞争走势将更加趋向于原料药行业与中间体行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综合质量标准的提升以及环保技术的创新和提高。而生产企业间的技术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生物发酵技术、酶制剂、关键技术设备的选择使用和过程控制等多个方面。使用不同技术和工艺在细节上的差别将使企业在生产效益与产品质量上存在差异,只有具备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才能凭借其成本和质量优势在抗生素中间体行业中持续发展。
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是通过工程化的思路,对生物体功能代码,如酶、合成途径及底盘细胞的代谢调控网络等进行重编以设计出带有新型功能的生命体,并完成特定用途的一门崭新科学。合成生物学通过对生物体进行有目标地设计、改造乃至重新合成,可以实现以合成生物为工具进行物质加工与合成的新型生产制造方式。受益于基因合成、编辑等领域内的长足进步,合成生物学逐渐发展成了以“设计-构建-测试-学习”(DBTL 循环)为核心的研发模式和发酵为主导的放大生产模式,应用于医药、能源、化工、农业、环境等多个领域,由于存在多学科交叉,对技术、成本控制、研发人员要求高,合成生物学具有强壁垒属性。合成生物学也被称为是继DNA双螺旋发现所催生的分子生物学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所催生的基因组学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
与传统发酵使用特定的菌种或酶技术相比,合成生物学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造基因,进而定向创造工业菌种或酶。借助合成生物学生产产品的重要环节分别为基因工程、构建高效工程菌、代谢调控、发酵工程放大合成、分离纯化、应用开发。其中,基因工程、构建高效工程菌便是实现工业菌种创制的核心。CB Insights根据所处环节不同将合成生物学相关公司分为基础层与应用层两类,其中基础层主要为技术平台导向型:提供DNA和RNA的测序合成服务、软件服务以及生物体设计与自动化平台;应用层主要为产品导向型:通过构建好的高效工程菌以及代谢调控得到的工艺方案,进行工程放大合成,生产出医药、食品饮料、化工品、消费品等产品。
政策端:合成生物学作为现代生物前沿技术,已经成为各国必争的技术高地,各政府政策频出以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4年发布《合成生物学政策新议题》认为合成生物学领域前景广阔,建议各国政府把握机遇:美国早在 2006年便成立合成生物学工程研究中心,美国白宫、国会、国防部、科学院、科学基金会等均发布过相关政策支持合成生物学发展;欧盟、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也陆续发布政策,其中欧盟《战略创新与研究议程 2030》提出“2050年循环生物社会”;中国“973”、“863”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也建立了合成生物学专项,2022年 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在医疗健康、食品消费、绿色低碳、生物安全等重点领域发展生物经济,十四五期间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技术端:基因检测技术、编辑技术飞速发展。以合成生物学最基础的基因测序为例,过去 20年基因测序的效率大幅提升、成本大幅降低,为合成生物学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第二代测序技术发展出来之后,基因测序成本开始实现断崖式下降,即超摩尔定律现象。对于基因编辑,科学家们手中的工具也越来越多,比如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病原学研究所的 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A. Doudna博士在基因编辑领域发现的CRISPR / Cas9基因剪刀。
现阶段合成生物学相关技术的发展逐渐由科研探索驱动开始转为工程能力驱动,赋能传统行业,提供高质量解决方案。目前,通过合成生物制造已经成功实现了一批医药、大宗发酵产品、可再生化学与聚合材料、精细化工品、天然产物、未来农产品等重大产品的生物制造,甲醇、甲酸以及二氧化碳等一碳原料利用方面也不断取得进展。
合成生物技术发展成为传统技术的充分补充和替代,广泛用于医疗、化工、食品、农业、消费品等终端领域。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全球合成生物学相关市场行业整体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合成生物行业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达到95亿美元,2023年约151亿美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将达190亿美元,2026年将达到307亿元。根据麦肯锡的分析,预计在2030-2040年,合成生物学每年带来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80至3.60万亿美元。
目前中国合成生物学尚处于早期阶段,大部分创业型公司还没进入到产品落地的阶段,主要是小规模的开发与应用,市场格局尚未形成。我国合成生物学公司主要分为平台型公司与产品型两类。其中平台型公司需要掌握细胞构建与改造的核心技术,早期为客户提供CRO等服务,在业务规模变大、融到一定资金的时候,会转变为建厂自己生产原料。产品型公司主要以生产产品为目标,构建实验室小试—中试—量产放大阶段,形成完整的商业化闭环,通过产品的落地以及规范化生产获得持续盈利。
由于我国在生物制造上拥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和配套的工业体系,在生物发酵方面具备产业和成本的优势;在产物分离纯化方面具有深厚的化工基础,高效、低成本地进行产物的提纯工艺开发,为合成生物学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快速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国内的合成生物学公司大部分为产品型公司。
从国内外合成生物学企业发展历程来看,菌种的构建与改造是合成生物学的核心,产品的生产是合成生物学的落脚点,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合成生物学企业不仅需要有菌种构建与改造的核心技术,还应该具备产业化生产的能力,所以研发—选品—大生产是合成生物学企业发展的核心逻辑,只有构建了合成生物学研发、生产一体化型的公司才能掌握未来在行业内的话语权。
产业化和选品能力将成为合成生物学企业竞争的主要壁垒,通过复盘海外 Amyris等公司发展路径来看,公司产品立项的前瞻性视野尤为关键,选品首先需要考虑市场空间和前景,其次是要解决现有痛点,拥有性能、成本等核心优势,最后考虑工艺可行性,通过功能酶催化和代谢途径设计,具备工业放大能力,解决规模生产难点。目前来看,合成生物学选品仍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为主,主要集中在化工能源、医药、化妆品、食品领域较多,未来随着与计算机科学的深入研究,合成生物学有望创造新需求。
依托得天独厚的区域资源优势,通过多年的研发突破和技术积累,公司在抗生素中间体领域已经建立起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体系,产品涵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广谱类抗生素的主要中间体,其中硫氰酸红霉素、头孢类中间体、青霉素类中间体产量均位居全球前列。公司已成为全球生物发酵技术产业化的头部企业,并形成了稳固的规模优势。
生物发酵技术方面:公司在抗生素中间体整体生产制备技术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在国内细分行业优势明显。目前抗生素发酵罐单罐规模大都在300立方米左右,行业内一般通过加大搅拌功率、提高罐压,改善中后期发酵液溶氧状况,以期望得到更高的发酵单位,来提高经济效益。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将发酵罐体积容量增加至500立方米,为目前全球抗生素中间体领域单体最大发酵罐,配套了完善的公共系统,主要技术先进性在于生物发酵多参数采集分析技术突破、生物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技术突破半岛.体育 (中国) 官方网站、小试发酵平行发酵技术研究和500立方米发酵罐试验研究与设计优化。公司的技术革新不但解决了超大发酵罐的设计建造、发酵液溶氧供给、无菌控制、营养传质和相关配套设施的瓶颈难题,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单批产量和效率,规模化效益明显。此外,公司通过持续技术研发,攻克了全流程发酵酶法生产7-ADCA生产技术,是国内首家使用生物酶法生产7-ADCA的企业。正是由于公司不断在重点技术、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实现了关键性突破,才奠定了在公司国内外的领先地位。
环保技术方面:公司在废水、废气、废渣三个方面的处理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准。其中,对发酵尾气处理采用了“进口分子筛转轮、疏水性活性炭床、高温热氧化”等高端集成技术;废水处理领域采用“二次蒸汽压缩机组+降膜蒸发系统+冷凝回收物理处理”、MVR蒸发和“超滤+DTNF+DTRO”组合膜滤深度处理技术;菌渣处理领域采用了针对抗生素的菌渣的“DD高压电子辐射”、“高温水解+喷雾干燥/圆盘干燥”先进技术。
政策壁垒:现行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明确将新建青霉素G钾盐、6-氨基青霉烷酸(6-APA)、7-氨基头孢烷酸(7-ACA)、7-氨基-3-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DCA)生产装置等项目列为限制类。原则上国家层面限制新企业进入该行业,形成了较高的政策壁垒。
技术壁垒:抗生素中间体开发难度较大且核心技术壁垒较高,生产企业要有强大且持续的研发实力方能满足下游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具有独立研发能力、具备核心技术且在成本、生产控制方面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行业中持续发展。对于行业新进入企业而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控制方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因此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环保壁垒:抗生素中间体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污染性,整个行业的环保监察愈发严格。企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必须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同时随着国家和行业环保监察力度的不断升级,环保投入不足的企业已被逐渐淘汰,行业新进入企业将承担高额的治污成本和监管压力,因此存在较高的环保壁垒。
资金壁垒:抗生素中间体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对于资金投入的要求较高。首先,生产用地、厂房、生产制造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初始购置,及后续扩大生产规模所必需的投资,都对企业的资金实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次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企业能够抵御市场价格波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因此,行业的新进入者若非具备较充足的资金储备以及较强的持续融资能力,将面临较大的障碍。
人才壁垒:生物发酵领域是一个技术和人才密集型行业领域,不仅对专业人才有较高的学历、专业知识、行业经验要求,更体现在它要求专业人才具备对行业和产品走势的前瞻性预判能力、对研发框架的整体性设计能力等方面。没有专业人才的技术和经验积累根本无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更无法适应新标准的研发。因此,人才储备是该行业新进入者面临的重要壁垒。
综上所述,随着 2019年抗生素中间体行业内的落后产能逐步被淘汰,业内现存企业已逐渐在政策、技术、环保、资本、人才等方面建立起较高的竞争壁垒。目前抗生素中间体行业竞争格局已十分稳定、市场需求饱满、产品价格将依然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公司定位于合成生物学研发、生产型一体化产品型公司,已构建完成选品-研发-大生产的商业化体系,目前已有红没药醇、5-羟基色氨酸、麦角硫因、依克多因等多个产品进入生产、销售阶段,是国内首批实现产品交付的合成生物学企业。
公司全资子公司锐康生物(即川宁生物上海研究院)围绕高端化妆品原料、保健品原料、高附加值天然产物、生物基材料等领域进行布局,采用前沿的合成生物学技术,打造了完整的合成生物学技术平台,其研究创新性和先进性在于通过搭建了计算生物学菌种从头设计平台、自动化高通量菌种构建和筛选平台、多尺度发酵过程优化平台及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平台,来智能高效的完成菌种的设计、构建、测试和学习的工程闭环,通过多轮的迭代,选育出性能优良,能完全满足工业化生产的工程菌,克服传统生物育种的局限性,并极大提高研发效率。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用计算生物学在项目的起始阶段进行菌种的顶层设计,从全局视角,以全基因组代谢模型并辅以各种组学大数据来进行菌种的从头和整体设计。它克服了传统的依赖于研发人员对局部代谢途径理解的局限性和依赖于传统诱变和筛选为基础的非理性设计的传统生物育种的局限性。
以计算酶工程和生物信息学为主要手段,来进行工业酶的理性设计,并辅以AI设计来预测关键改造靶点,从而指导接下来的酶的自动化智能化快速改造和筛选。
以自动化智能化合成生物研发设备和液体工作站为主体的高通量菌种构建和高通量筛选设备为工具,进行菌种和酶的高通量快速构建和筛选。同传统依赖于人工为主的菌种构建和酶改造相比,大大提高研发效率,如:该自动化平台可实现DNA自动化组装能力≥3000/月,基因组编辑能力≥9000/月,相当于20个有经验的全职员工半年的工作量。因此,极大地提高研发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采用多尺度、大数据指导下的发酵过程优化技术,通过对发酵过程在各个尺度的考察,并结合大数据的采集和深度机器学习,从而快速高效完成发酵过的程优化和工程放大,快速实现产业化和形成产值。
以计算生物学从头设计开始,后根据计算设计结果利用自动化平台快速开展自动化、高通量菌种库构建和筛选;所采集到的各种海量数据603138)经深度机器学习后,反馈到计算生物学平台再从头菌种设计,从而快速完成“设计-构建-测试-学习”(DBTL)的闭环,实现菌种优化的快速迭代和高效产出。该研发模式由于在项目的开始就已从关注细胞内全局代谢网络为重点来解决细胞内的复杂系统,又辅以自动化智能化的高通量菌种构建和筛选设备,故同传统的依赖于实验人员个人经验和技能相比,其工业菌种的研发效率极大提高。
目前公司已拥有5类优质的底盘菌种,包括大肠杆菌、酵母、链霉菌、枯草芽孢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等。研发产品主要聚焦在高附加值天然保健品原料和化妆品原料、生物农药、分子砌块、医美原料及动保类产品等板块。自成立以来锐康生物已打造出糖苷类化合物、氨基酸衍生物、黄酮类化合物以及萜类等化合物平台,可延伸出100+化合物。此外,公司还拥有700万+的自主 IP酶库、2000+实体酶工具箱、虚拟筛选以及全尺度模拟,运用多种代谢推动力推动产物合成。
2023年1月,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合成生物”产业作为大力培育支持的创新产业300832);2023年2月,浙江省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优先发展“合成生物”等9个快速成长的未来产业;2023年4月,河北省发布《河北省支持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支持合成生物、功能性食品、生物医药等重大产业和重大项目、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在示范区布局;2023年5月,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印发《深圳市光明区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2023年9月,浙江省杭州市发布《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这是作为全国地级市层面发布的首个合成生物专项政策;2023年10月,上海市出台《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3年11月,江苏省常州市发布《常州市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随着各区域政策的持续落地,加上中国在生物制造、微生物发酵、供应链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全球性的合成生物产业集群有望在我国崛起。
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明确将新建青霉素G钾盐、6-氨基青霉烷酸(6-APA)、7-氨基头孢烷酸(7-ACA)、7-氨基-3-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DCA)生产装置等项目列为限制类。原则上国家层面限制新企业进入该行业,帮助业内现存企业形成了较高的政策壁垒,对上述产品长期价格的稳定起到促进作用。
公司隶属于医药制造业,地处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是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公司始终坚持发展“生物发酵”与“合成生物学”双轮驱动战略,目前主要从事生物发酵技术和合成生物学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公司生物发酵项目占地1,319亩,总投资已逾80亿元,建设有硫氰酸红霉素生产线一条、头孢系列中间体生产线二条、熊去氧胆酸粗品生产线吨/年,主要产品包括硫氰酸红霉素、头孢类中间体(7-ACA、7-ADCA、D-7ACA)、青霉素类中间体(6-APA、青霉素G钾盐)、熊去氧胆酸粗品、辅酶Q10菌丝体等,是国内抗生素中间体领域规模领先、产品类型齐全、生产工艺较为先进的企业之一。
公司合成生物学项目占地591亩,分2期建设,预计总投资为10亿元,一期项目建设有化妆品原料、保健品原料柔性生产线条,主要产品包括红没药醇、5-羟基色氨酸、依克多因、红景天苷、麦角硫因等,公司是目前业内为数不多的完成了合成生物学从选品—研发—大生产的企业。
公司当前生产的主要产品中,硫氰酸红霉素主要用于进一步合成大环内酯抗生素,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7-ACA、D-7ACA及7-ADCA主要用于合成头孢菌类药物;6-APA、青霉素G钾盐主要用于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药物;熊去氧胆酸(粗品)主要用于精制熊去氧胆酸;辅酶Q10菌丝体主要用于生产辅酶Q10;红没药醇在舒缓修复敏感肌肤、美白、口腔护理以及洗护产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5-羟基色氨酸主要应用于医药、保健品等。
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业务发展为思路,以“研发创新”为川宁生物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半岛.体育 (中国) 官方网站,密切注视国际生物发酵和环保处理等前沿领域的发展。公司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生物发酵领域的菌种优选、基因改良、生物发酵、提取、酶解、控制和节能环保技术,在重点技术、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实现了关键性突破。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培育,掌握了高产量菌种制备技术、500立方发酵罐制备与优化设计、生产线高度自动控制、陶瓷膜过滤技术、纳滤膜浓缩技术、丙酮重结晶工艺、复合溶媒回收工艺技术等。尤其是创造性地使用500立方生物发酵罐,为当前最大的抗生素及发酵中间体发酵罐,解决了超大发酵罐的设计建造、发酵液溶氧供给、无菌控制、营养传递和相关配套设施的瓶颈难题,大幅度提高了单批产量和效率,规模化效益明显。此外,公司在生产车间设计和在线控制设备技术领域的高起点及高度集成性,也奠定了公司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
公司先后经相关部门的批准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微生物发酵抗生素中间体工程实验室”“新疆抗生素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利用工程技术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四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入选“2017年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名单”“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名单”“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理事会成员单位”“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23年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医药业商会常务理事单位”;荣获“2016年十二五全国轻工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2016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度绿色发展典范企业”“开发建设新疆奖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共申请158项专利(发明专利108项、实用新型49项),其中有72项专利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40项)。
公司采用的经营模式是结合公司所处行业的政策及特点、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情况和主要产品情况等因素综合考量后确定的。公司根据自身多年经营管理经验及科学的管理方式,结合行业特色,形成了现有的经营模式。
公司科学地制定了物资采购相关管理制度,维护供应链稳定,确保物料品质。公司对供应商进行了严格风险管理,对供应商实行准入制度,必要时开展现场质量审计,根据质量审计的最终结果并通过严格的资格确认流程,选定符合公司生产需要的供应商,经质量部门审核批准后将其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公司建立了供应商资质审查小组和考核小组,对合格供应商进行定期检查、适时评价与动态管理,每年度1月对上年度合格供应商进行评价,并更新合格供应商目录。
此外,公司还建立了供应商分级管理制度,将合格供应商分为A、B、C三个类别,分别对应主要原料、次要原料和低值易耗品。具体流程如下:
公司认真践行“全力创新、全员营销、饱和生产、压缩成本、创造蓝海”的经营方针,采购中严格贯彻“三三制”原则,通过比选方式对主要原材料实施集中采购。根据需求及市场情况,从名单中初选三家以上的合规供应商参与报价,由来自公司三个部门的人员与供货商举行多轮的价格谈判,同时多措并举,在保证采购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玉米、黄豆饼粉、大豆油等是公司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制备医药中间体等产品的核心原料。公司每年第三季度制定当年玉米使用计划,根据全年生产计划预估玉米使用量,按照预估量在三季度末四季度初完成向玉米收购企业的集中大批量采购工作,其余时间段根据生产计划和玉米库存量小批量采购玉米,采购价格采取随行就市的定价模式;大豆油、黄豆饼粉主要向供应商直接采购。
公司针对其他原料采购制定了《原辅料采购管理制度》、《原辅料检验管理制度》等。公司生产部门根据生产状况制定月生产计划,经相关负责人确认后,将月生产计划、周生产计划通知物流部;物流部根据库存数量、运输的时间周期等确定采购数量,将采购请求提交给
采购部进行复核验证;采购部复核验证无误后,向合格供应商进行原材料采购;原材料到厂后,由质量部对其进行取样检验,验收合格后办理入库手续。对于低值易耗品,由库管员对其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
公司向外协加工厂商提供主要原材料玉米,外协厂商严格按照公司生产要求规格进行生产,公司委派专人定期对外协厂商生产环节、物料存储、质量检测等情况进行监察监督。
公司主要产品均为自主生产,总体上采取以销定产的模式组织生产工作。生物发酵制备医药中间体技术复杂,工序繁多,在中间体生产过程中需要各个生产车间协同生产。在生产环节,各生产车间严格按照产品工艺规程、岗位标准操作规程、设备标准操作规程和清洁标准操作规程执行,确保生产的产品符合各项质量标准。生产完成后,质量部组织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进入成品库。公司不断通过提升生产工艺水平、细化相关制度,实现生产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公司生产部门负责编制生产计划,物流部门结合生产计划和材料库存量提交采购申请,采购部根据申请完成物料采购,物料经质量部验收后交由物流部入库,生产部门结合生产进度领用原材料,投入生产。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为抗生素中间体,客户包括抗生素原料药、制剂制造商及贸易商,公司对此三类客户均保持一致的销售模式和政策。公司每月根据主要原材料价格变动、竞争对手产品定价等因素来确定产品的基准销售价格。同时根据客户订货数量来确定产品实际售价并签订销售合同;对于部分长期合作的销售量较大的客户,公司采取了提前锁定销售价格区间的模式。具体如下:
公司国内销售以直接销售为主,下游客户主要为抗生素原料药及制剂制造商,少部分为贸易商,公司在与客户取得联系就产品质量规格、杂质控制等技术指标达成一致后,直接签订购销合同。
公司外国销售以直接销售与间接销售相结合的模式,下游客户主要为境外医药企业和境外贸易商。公司通过自身或中间商与外国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后,经过客户调研、确认等程序后直接出口。公司与部分国外贸易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直接出口产品给国外贸易商。
公司充分利用新疆伊犁地区的地理、资源及区位优势,从度降低生产成本,使公司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成本优势。具体情形如下:
1、气候方面:公司地处伊犁河谷,当地具有适合生物发酵的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适宜的气候条件能够提高发酵水平,进而降低公司的生产成本。
2、原料方面:公司所在地靠近玉米产区,且光照充足,玉米蛋白含量较高,整体生产成本相对低于内地生产企业,玉米价格相较内地便宜20%以上。
3、能动方面:公司建有火力发电厂并且靠近煤炭产地,且整个新疆地区煤炭、能源成本相对较低,公司能源成本具有明显优势,能源成本相较内地便宜50%以上。
4、区位方面:公司地处的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是国家“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公司可以通过跨境贸易的方式从国外采购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进一步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同时公司目前享受霍尔果斯经济特区“五免五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
川宁生物始终坚持“环保优先,永续发展”的战略,始终秉承“树立全球抗生素行业环保典范”的理念。环保设施总投入超过27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0%以上,环保系统占地面积 300 余亩,占厂区总面积的20%以上。先后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分子筛、疏水性活性炭、MVR、特种膜、喷雾干燥等关键技术装备,解决了环保“三废”治理问题,在废水、废气、废渣三个方面的处理能力已经达到先进水准。
1、发酵尾气处理领域:采用了“进口分子筛转轮、疏水性活性炭床、高温热氧化”等高端集成技术,使得川宁生物发酵尾气异味治理系统的各项指标正常稳定,去除率保持在95%以上。因此,川宁生物申报的“生物发酵抗生素生产尾气处理技术集成及应用”科技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荣获“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2016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2、废水处理领域:采用了“MVR蒸发”和“超滤+DTNF+DTRO”组合膜滤深度处理等多项技术,80%以上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生产前工序用水、热电锅炉用水等,实现废水资源化循环利用,节约了一次水资源。
3、菌渣处理领域:采用了针对抗生素菌渣的“DD高压电子辐射”“高温水解+喷雾干燥/圆盘干燥”先进技术,同时菌渣经无害化处理后作为生产有机肥的原料,实现了资源化循环利用。因此川宁生物于2018年1月经国家生态环境部批准,建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利用工程技术中心”,2023年1月,公司抗生素菌渣制肥项目完成在新疆地区的豁免认证,允许将抗生素菌渣制成的肥料在新疆地区用于种植农作物,种植的农作物不得进入食品链。
公司始终视环保为企业的生命线,始终坚持“环保优先、永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积极推动从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污染控制措施向以源头削减为主的清洁生产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环境质量和环境绩效整体提升,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深度融合、相互协调,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着力在行业内建立起环保“三废”治理标杆性企业,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在国家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日趋重视的背景下,抗生素中间体行业内的落后产能将逐步被淘汰,新增项目的审批难度也在加大,而公司在抗生素中间体行业形成了较高的环保壁垒,优势明显。
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公司通过菌种从头计算设计、自动化高通量菌种构建和筛选、多尺度发酵过程优化以及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来完成菌种的设计、构建、测试和学习的工程闭环,通过多轮的迭代,“智造”出性能优良、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工程菌,该流程克服了传统生物育种的局限性,并极大提高研发效率。川宁上海研究院专注于合成生物学前沿技术的探索与创新,现阶段成功实现了红没药醇、5-羟基色氨酸、依克多因以及肌醇四个产品的生物制造工艺的开发。这些新生产工艺的突破解决了传统的化学合成和植提生产方式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在上述四个产品中,红没药醇的研发尤为瞩目,上海研究院已成功完成了此产品的工业化试产阶段,是我国率先采用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案例,该产品的发酵效价和糖转化率在全球范围内领先,在国内首先实现该产品的商业化落地。
生物发酵技术创新:公司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技术集成,在核心技术、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川宁生物独创的500立方米发酵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抗生素最大发酵罐,单批次产量和效率大幅度提高,规模化效益显著。公司注重创新投入,破解“卡脖子”难题,率先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成为我国首家酶法生产7-ADCA产品的企业,新工艺大幅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共申请158项专利(发明专利108项、实用新型49项),其中有72项专利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40项)。
公司发酵、提取设备种类丰富,可以切换生产不同品类的产品,公司是抗生素中间体领域规模领先、产品类型齐全、生产工艺领先的企业之一,销售产品包括硫氰酸红霉素、6-APA、7-ACA及青霉素G钾盐等,涵盖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广谱类抗生素的主要中间体。公司独创的500立方米发酵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抗生素最大发酵罐,单批次产量和效率大幅度提高,规模化效益显著。
公司发酵生产过程产生的菌渣通过严格的无害化处置工艺,有效消除菌渣中抗生素残留等有害因素和环境不利影响,处置后产生的有机肥用于工业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定向种植,收获的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全部回用于公司产品的发酵生产过程,形成可供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全过程监督、风险受控的闭环式菌渣无害资源化处理新模式,建立起现代医药制造业与现代农业跨界结合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供应链体系,实现菌渣的无害化处理和高效资源化循环利用新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坚定贯彻“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持续聚焦“饱和生产、压缩成本、全力创新、全员营销、创造蓝海”的生产经营方针,产品订单和产品价格较上年同期保持稳定增长。
2023年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呈现向好态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2,333.50万元,同比增长26.2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4,056.40万元,同比增长128.56%;公司基本每股收益达0.42元,同比增长100.00%;其中硫氰酸红霉素实现营业收入占比34.32%,其中头孢类中间体实现营业收入占比为21.32%,青霉素类中间体实现营业收入占比42.86%,其他产品实现营业收入占比1.50%。
二、公司工艺技术不断提升,公司通过积极推进绿色循环经济、饱和生产、节能降耗等工作,取得了降本增效的成果;
上海研究院在前期已构建的5类底盘菌和化合物平台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动化高通量菌种构建和筛选平台,研发效率进一步提升。上海研究院 2023年又先后完成化妆品活性原料RCB112角鲨烷、饲料添加剂RCB114肌醇、保健品原料RCB108褪黑素等产品的菌种构建和小试发酵和提取工艺的优化;部分产品已经在川宁进行中试。中长期项目主要聚焦在大宗或产值较高的二类产品的研发,如生物基材料单体RCB138、饲料添加剂RCB136、化妆品原料RCB125、香精香料RCB126等也完成所设定的阶段性里程碑指标,总体研发进展达到预期。
报告期内,锐康生物通过自主研发已向川宁生物交付的红没药醇、5-羟基色氨酸、麦角硫因、肌醇、角鲨烷、依克多因等产品,目前各个产品的产业化进度如下:其中红没药醇已成功在“绿色循环产业园项目”进行生产并已进入销售阶段,5-羟基色氨酸中试阶段已完成,已进入试生产阶段;麦角硫因已进入中试阶段;肌醇小试已完成,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角鲨烷、褪黑素正在小试验证;依克多因小试验证已完成。
根据硫氰酸红霉素、头孢类中间体及青霉素类中间体三大产品历史生产数据,公司制定并完成9项烫平波动改进方案,包括筛选高产菌株、精细化控制、提高批产量和收率等,各生产车间和辅助系统共同发力,公司各产品收率及产量明显提升。公司大力推行自动化改造并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与专业机构、厂家进行考察和交流,基于实际确定改造方案并加以实施,2023年公司实施改造项目13个,工艺优化、节约能源、减少三废降本增效措施80余个。
2023年公司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投资建设“绿色循环产业园项目”,主要建设可年产红没药醇300吨、5-羟基色氨酸300吨、麦角硫因 0.5吨、依克多因10吨、红景天苷5吨、诺卡酮10吨、褪黑素50吨、植物鞘氨醇500吨及其他原料的柔性生产基地。该项目于2023年3月启动建设,2023年12月完成一期项目试车,此项目的实施是公司“双轮驱动战略”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一环,是公司完成合成生物学从选品—研发—大生产的全产业链布局的关键一步,红没药醇、5-羟基色氨酸等合成生物学系列产品的商业化生产,也标志着公司从资源要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成功转变,从而实现公司效益的稳步提升。
公司市场部于2023年6月筹建,同年8月在上海正式设立。市场部致力于公司合成生物学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当下市场部以日化作为推广切入点,打造公司在日化行业的品牌形象,推动日化线产品的销售,促进公司与代理商及品牌客户的沟通交流。针对公司推出的首个合成生物学单品舒瑞宁红没药醇,2023年市场部协同锐康生物和销售部参加了广州荣格高峰技术论坛、华东区域代理商研讨会和Incosmetics asia 展会等活动。和市售化学合成的消旋结构的红没药醇相比,舒瑞宁红没药醇不仅最大程度保留了活性最强的左旋结构,同时还避免了氧化产物杂质的产生,无论纯度和含量都为同类产品中的高规格水平。另外,该产品有有体外3D皮肤表皮舒缓验证以及敏感肌斑贴实验的安全性验证。其出色的品质、功效以及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赢得了众多客户的青睐。
公司始终贯彻“在已知领域建立产业联盟、未知领域建立知识联盟”指导方针,秉持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态度积极开展外部项目合作。
公司与北京微构工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半岛.体育 (中国) 官方网站,双方将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微宁生物”,利用公司现有产线进行PHA的生产,向全球客户提供PHA产能,加速推动PHA的产业化。未来可通过“一带一路”辐射亚洲、欧洲客户,以“PHA”向全球客户发出“绿色之约”,展示中国生物制造魅力,加快推动PHA绿色生物基材料的全球化,以实际行动助力“一带一路”的建设。
公司与上海金珵科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在AI赋能发酵产业、AI辅助合成生物学研发、新产品合作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一方面将人工智能与川宁生物现有产业结合,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全面提升公司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具体包括打造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工程师,建立原料、工艺、产量的生成式可解释的人工智能工程化平台,通过机器学习迭代反馈实现抗生素中间体生产新范式和效益的系统性提升。另一方面将人工智能用于辅助合成生物学的研发,利用生成式 AI辅助提升代谢途径中关键酶性能,预测复杂代谢途径中的靶点,从而提升终端小分子产品的效价、碳转化率和时空转化率,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公司将继续坚持“双轮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持续的精细化管理及合成生物学技术的赋能,积极探索和利用AI技术,保持公司在生物发酵领域的领先地位;以上海研究院为创新驱动的桥头堡,通过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打造合成生物学CDMO产业平台,使公司成长为具有全球专业视野和行业竞争力的合成生物学头部企业。
2024年,川宁生物将继续以“生物发酵”与“合成生物”双轮驱动为战略总方针,一切工作围绕烫平生产波动、自动化改造提质增效、创新研发为中心开展,奠定产业升级的坚实基础。一是加强与抗生素产业同行对标学习,进一步烫平生产波动,所有生产数据与历史最优数据进行对标,提高发酵水平和提取收率,提升边际收益;二是加快推进自动化改造,提升智能化水平,改善作业环境,缓解员工工作压力;三是全面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在合成生物学研发端,AI技术明显缩短了研发周期,大幅提高研发效率,同时积极探索AI在生产端的应用,通过AI建立数据模型精细调控生物发酵环节,依靠科技的力量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四是进一步降低合成生物学产品生产成本,通过工艺改进、精益管理等措施,把产品成本降到行业较低水平,让公司牢牢掌握从选品、研发至商业化生产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五是管理升级减员增效,加大公司精细化管理力度,优化调整10%左右的员工数量,输送至各个子公司;六是高标准推进疆宁生物合成生物学基地产能爬坡,争取在2024年完成一期产品销售目标;七是加快推进公司现有合作项目PHA的产业化落地,争取在2024年向市场投放高质量的PHA产品。
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市场服务体系,通过提高售前、售后服务工作质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参加各类论坛和展会,打造品牌知名度、寻找意向客户;积极扩展合成生物学新产品销售渠道,开发下游直接客户;加强销售部门与疆宁生物的沟通,提高选品能力,通过产销联动保证新产品快速切入市场,打造品牌效应。
一是在合成生物学新增量产品上,布局和规划好短、中期项目的选品、立项、研发和交付工作,上海研究院按计划每年2-3个自研新产品的小试工艺包交付川宁生物中试。在短期项目上,2024年公司计划主要以化妆品原料和保健品原料的开发为主,并持续升级已交付产品的菌种,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升产品竞争力。中期产品主要聚焦量大和产值高的产品研发,并已在如下几个领域进行布局:氨基酸类、维生素类、新材料单体等;同时,以前期开发的产品菌种作为平台,进一步引入新的代谢途径来打造产品系列,构筑成本优势,从而在相关领域形成类似抗生素中间体一样的头部供应商地位。另外,借助前沿的合作项目,利用PHA的成功投放市场,推动川宁在合成生物学领域逐步形成具有全球视野和竞争力的合成生物学头部企业。
二是在传统板块用合成生物学和AI技术赋能,主要是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和AI技术来对川宁现有的抗生素中间体生产菌种进一步改造以提高发酵强度,从而达到节约成本、提质增效。
争取在 2024年内完成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工作,解决公司产业基础链农业用地,以科技化培育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为目标,研发适合生物发酵菌种培养的高产种子和植株,为公司生物发酵产业化提供品质优良的原料,实现现代农业与生物发酵工业的跨界组合,平衡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公司成本的影响,进一步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公司将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制定一系列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优秀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外部人才招聘和内部人才培养提拔,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保障公司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薪酬、绩效和激励机制,搭建员工双通道晋升机制,让员工有更充分的个人发展和提升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持续提升员工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归属感,激发团队工作积极性,保证团队高质量发展。
全球正面临通胀、局部战争等带来的经济压力,若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宏观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将对公司当前下游主要应用领域行业造成压力,从而传导至公司,直接影响下游客户对公司产品的需求,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紧紧围绕既定的年度经营计划开展各项工作,通过饱和生产、深挖潜能、压缩成本、加强销售、环保增效等几个方面,尽可能减少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
随着下游市场需求的恢复,公司主要产品价格均呈现持续上涨态势,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竞争者加入市场争夺份额,公司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公司如果不能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将对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拥有专业化、多元化的管理团队,核心管理人员在生物发酵、分离提取、环保技术等相关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公司将持续重视研发投入和研发人才,将持续的研发投入作为保持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不断提升产品发酵水平和产品质量、烫平生产波动、降低生产成本,以保持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和行业地位。
公司生产经营所需主要原材料包括玉米、黄豆饼粉、豆油等农副产品,还包括化工原辅材料等,其中玉米等农副产品主要来源为新疆地区,收购价格受需求因素、短期供给、自然气候、土壤条件、运输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价格容易波动;化工原辅材料相关供应商的稳定生产则直接受到包括产业政策调整、环保政策调整等影响,价格受石油和经济周期影响也较大。未来相关原辅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或异常波动将导致毛利率下降,未来原材料价格波动将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波动。
应对措施:公司将及时追踪重要原材料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动,通过提前锁价采购等措施保障原材料供应及控制采购成本。另外,公司已采取自主种植、循环利用、签署长协订单等措施保障供应链安全及稳定。
目前合成生物学正处于创新成长期,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专利布局进入加速期,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对合成生物学领域加大了投资,国内众多知名的合成生物学企业、研究机构、科研单位纷纷加大对生物合成技术的研究开发,并逐步由基础研究向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公司如果不能有效预判并保持持续进步,公司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基于市场领先的研发体系及研发能力,高效的筛选有潜力的产品体系,在新产品、新技术领域始终保持前瞻性及领先性,并且通过 AI等技术与合成生物学的整合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增长机会,公司正利用AI寻找设计基因电路等方面的新方法,在公司合成生物学市场的增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高效的构建更多的适合生产的工程菌及工艺技术路线,同时依托现有的强大生产平台快速推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派出联合调查工作组入驻成都燃气集团等燃气企业,对相关问题进行彻底调查
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派出联合调查工作组入驻成都燃气集团等燃气企业,对相关问题进行彻底调查
中核钛白:因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股票及信披违法行为,实际控制人王泽龙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已有167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232.63万股,占流通A股5.53%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9.34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
限售解禁:解禁16.1亿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72.43%,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1398888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