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和黑河等著名江河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和“江河源”之美誉半岛.体育 (中国) 官方网站。青海省按流域分区,分属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河四大流域。青海省水资源总量省内长江、澜沧江流域人口稀少、工农业经济总量小,但水资源丰富。而黄河的一级支流湟水流域,人口占全省的三分之二,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省平均值的青海山大沟深,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修建水利工程单位造价高,投资效益差。加之财政困难,全省水利投入不足,水资源开发举步维艰。
截止2005年底,全省共兴建各类水利工程7000多项,建成水库150座(不含龙羊峡、李家峡、公伯峡水库),农田灌溉面积达到380万亩,集雨水窖6万处;兴修小型水电站159处,总装机容量25.4万千瓦;2004年全省年总供水量达到30.17亿立方米。青海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用水效率低。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在0.4左右,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二是工程调蓄能力不足,开发利用程度低。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5.2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年调蓄供水量为3亿立方米,只占全省河川径流总量的0.5%。三是农牧区人畜饮水困难,牧区水利建设滞后。目前,全省农牧区还有170多万人饮水困难。四是局部河流水污染严重,水环境不断恶化。2004年湟水流域污水排放量达到2.97亿吨,柴达木盆地污水排放量达到1.94亿吨,局部地区河流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五是水土流失面广量大,牧区生态问题十分突出。全省退化、沙化、盐碱化的草场面积达3.3亿亩,占草场面积的66%。
“十一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半岛.体育 (中国) 官方网站,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确保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努力实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要确保上述目标的顺利实现,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十分关键。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坚持人水和谐共处的水利工作理念,积极推进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使水资源的开发配置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相适应,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东部地区以人畜饮水、灌区续建配套、骨干工程、节水改造、淤地坝建设为重点,尽快提高水资源有效配置和供给能力。干旱山区充分利用现有水窖,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补灌农业和低耗水农业,提高单位水的产出率。沿黄农业区充分利用梯级水电站,改现有提水灌溉为自流灌溉,降低用水成本。柴达木盆地把节水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对现有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建设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节水型社会为主攻方向,通过开源、节流、保护,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大对厂矿企业用水的服务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支持盆地经济社会发展。环湖地区在保护好青海湖这块高原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发展牧区水利为切入点,通过工程措施,结合草原配套建设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作,为环湖人口稠密和牲畜集中地区提供可靠安全的饮用水,支持高效畜牧业和特色旅游业的发展。采取措施,减少环湖农业用水,增加入湖水量。青南地区以保护和改善生态为重点,加大预防监督和治理保护力度,依靠自然修复与综合治理恢复生态,以饲草料基地建设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为重点开展水利工作,避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好“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同时,突出以人为本,使水利工作走进城市,支持工业,防治水污染,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问题。加大城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和河道、沟道治理步伐,加大水污染的防治力度,有效保障经济建设成果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努力建立水价的合理形成机制。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半岛.体育 (中国) 官方网站。对资源型缺水的柴达木盆地和湟水流域,严禁建设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鼓励发展用水效益高的产业。完善农灌供水计量设施,逐步推行用水计量、按方收费的用水管理模式,提高水的利用率。
抓好重点水利骨干工程,确保饮水、防洪、粮食、经济及生态五大用水安全。重点抓好灌溉工程的续建、配套、挖潜,抓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限制开发地下水资源,恢复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生态系统。
在“十一五”期间,着力改善饮水条件、饮水质量,加大农村牧区人畜饮水解困力度,争取在短期内基本解决农牧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城镇供水管网的改造,提高城镇供水保证率。建立水源地保护管理制度、监测体系和应急预案,治理面源污染,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水质监测站网及信息系统,加强对河流、水库、地下水的水质监测;建立健全入河排污许可制度,加强城市生活和工业废水排放的管理和控制;制定重要水源地保护办法,逐步实现水资源和水环境的良性循环。
青海地处江河源头,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认真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抓好黄河、长江、黑河源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预防监督工作。加强对重点预防保护区、监督区、治理区的预防、保护和治理,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全面实施黄河、长江源头区水土保持监督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通过采取生物、工程、耕作等综合措施,保护好水资源,努力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造福中下游地区。
1、把三江源水资源保护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三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源涵养能力减退,产水量减少,对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针对这一现实,国家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并开始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开展了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湿地保护、沙化土地治理、水土保持等工作。但要解决三江源区众多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需要制订更加专门的、操作性更强的三江源水资源保护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进行实施。
2、建立江河源区水资源及生态补偿机制。环境是一种有价值的公共资源。上游地区环境治理的效益除一部分留在域内,大部分会扩散到域外,特别是中下游地区。因此,正确调节流域上下游的利益关系、使上下游共同关注和支持上游源区的环境修复,促进区域的整体联动十分重要。青海省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同时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十分有限。国家只有建立环境及资源补偿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资金才能得到长期、稳定保障,使江河源区生态功能尽快得到恢复。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江河源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减少本区域居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才能保障和促进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3988886666